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4:29:52
文章称,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纷纷调整优化战略,腾挪更多资源投向这一领域。
15日公布的多项10月份经济数据,对此释出积极信号。但对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恢复进程,仍不可掉以轻心。
延续复苏向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当天指出,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两个方面来看,10月份国民经济延续了持续恢复向好势头,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和潜力继续显现。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大等多因素推动下,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将持续增强。10月份,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劲增89.2%和53.2%。2023年仅剩月余,中国经济步入全年发展的冲刺阶段。受食品价格尤其猪肉价格下行影响,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但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环比持平。
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为完成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从双十一情况来看,后续消费仍有望反弹。探索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账户独立、风险隔离的前提下,向境外发行合理规模的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管理产品。
探索优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企业余额管理模式,简化外汇登记手续。梳理调整与外商投资准入等负面清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在专业服务领域,允许境外符合条件的个人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不动产、股权等作为信托财产的信托财产登记机制。
研究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免于外汇登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境外保险公司直接发起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京落地。
6、提升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度。研究并适时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提升资本金账户便利度,允许使用电子快捷方式开展收支业务。同时,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工作,探索形成既能便利数据流动又能保障安全的机制。
支持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允许银行向境外机构发放贸易融资贷款,以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外汇NRA账户)、离岸账户(OSA账户)等接收。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探索优化额度管理,提升资金池效能。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完善第三方多元主体开发利用数据机制,探索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空间,鼓励多方公共数据导入和融合应用。
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领域投资基金。支持区内企业进口支付的人民币在境外直接购汇后支付给境外出口商。
深化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在优化贸易投资制度安排方面,《方案》指出,探索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其中9省份同比上涨,20省份同比下降,涨、跌省份较上月分别减少1个和增加3个。
图源:国家统计局网站20省份CPI同比下降贵州等3地七连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0月,全国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0.2%,同比时隔两个月后再度出现负增长。同时,原油供给压力边际缓解,11月上旬油价回落,能源通胀对CPI同环比的支撑将有减弱。渤海证券宏观报告分析称,当前猪肉供给充足,但基数开始步入走低阶段,食品价格对CPI同比的拖累或将有所好转。华西证券认为,去年11月及12月基数相对较低叠加气温转冷猪肉需求恢复带动猪价小幅回升,年内小幅转正问题不大,CPI年底同比增速或在0.5%附近,全年平均0.4%。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10月CPI走势是继9月之后的第二个月走弱,整体物价运行尚未远离类通缩特征。未来CPI怎么走?展望下阶段物价走势,机构普遍预计CPI同比仍将维持在低位区间徘徊。
中新经纬梳理发现,31省份10月CPI同比延续跌多涨少格局。中新经纬梳理发现,10月,20省份CPI同比下降。
尽管2023年以来服务需求整体在复苏,但也易受到节日等季节性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整体上看,CPI同比仍将以稳为主。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1省份2023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原因看,一方面食品价格对物价的拖累影响较为明显,另一方面,耐用消费品价格整体偏弱。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受上年同期基数较快下沉影响,11月CPI同比有望回正,但在消费需求不振影响下,环比走势仍将温和,这也意味着物价还将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11月15日在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价格低位运行的状况将会逐步缓解,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其中,贵州、河南、山西等3省份物价连续七个月回落。另外,从增减幅来看,海南增幅最大,为0.7个百分点;新疆降幅最大,为1.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青海、天津、内蒙古、上海、河北、黑龙江、广东、海南、甘肃等9省份同比上涨,北京、浙江持平,江苏、江西、安徽、辽宁、湖南、云南、陕西、宁夏、吉林、福建、山东、广西、四川、湖北、山西、重庆、西藏、河南、贵州、新疆等20省份同比下降,其中,贵州、河南、山西等3省份物价连续七个月回落,新疆是唯一降超1%的省份本届中国海博会主题为开放合作 共赢共享,同期启动深圳国际海洋周。
自然资源部愿与各国朋友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覃伟中表示,深圳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一步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携手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共同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展会现场。海洋周围绕艺术海洋知识海洋味道海洋运动海洋休闲海洋生态海洋6个板块,举办一系列近海、亲海、乐海、爱海的海洋文化公共活动,打造代表深圳海洋文化特色的独特名片。
中国海博会期间还将举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论坛和超过20场专业论坛,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嘉宾将围绕海洋科技、海洋产业、航运运输、海洋文明、海洋合作治理等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中国海博会是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靓丽的名片,我们要继续用好这一平台,共同分享蓝色技术,培育蓝色动能,实现蓝色增长。11月23日,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海博会)在深圳启幕。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庄少勤,广东省副省长张少康,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境外参展商数量超过100家,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意大利、芬兰、瑞典、法国、荷兰、新加坡、德国、西班牙等国际展团参展。广东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度挖掘海洋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价值,全领域、全方位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为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658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机构和组织报名线下参展,比上届中国海博会增长超过60%,线下展商数量创历届新高。张少康表示,广东面向南海,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向好态势。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赵宁、冯建奎)。
发表评论
留言: